真正一言止杀的不是丘处机,而是郭芙的公公
文/音翻海浪
世传长春真人丘处机一言止杀,实则丘处机虽有此心,却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真正对蒙古人屠城劝止作用明显的是《神雕侠侣》里面耶律齐的老爹耶律楚材。详说耶律楚材,既可了解蒙古人的历史,也可以了解辽金宋之间的若干符节。
丘处机得到成吉思汗与郭靖来信,心想蒙古人并吞中国之势已成,难得成吉思汗前来相邀,正好乘机进言,若能启他一念之善,便可令普天下千千万万百姓免于屠戮,实是无量功德,心中又挂念郭靖,当下带了十余名弟子冒寒西来。
丘处机见郭靖经历风雪,面目黝黑,身子却更为壮健,甚是欣喜。郭靖未到之时,他正与成吉思汗谈论途中见闻,说有感于风物异俗,做了几首诗,当下捋须吟道:“十年兵灾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生民得消忧。”一名通晓汉语的文官名叫耶律楚材,将诗义译成蒙古语。成吉思汗听了,点头不语。
——《射雕英雄传》
“一言止杀”的背景
1
据元史记载,全真教龙门派初祖丘处机西行万里面见成吉思汗,劝说其想要统一天下,就应该停止杀戮无辜百姓,成吉思汗欣然听从建议,这个应该就是所谓的“一言止杀”的来源。为此,清代皇帝写过一副对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但实际上,蒙古帝国并没有因此停止征伐四方的步伐,除了提前依附的势力而外,帝国的铁骑依然是该杀就杀,该抢就抢,并没有因此而手软过。“一言止杀”似乎只是个传说,这又是为什么呢?
丘处机并未成功止杀
从当时成吉思汗的成长经历来看,他的本色就是从草原部落的尔虞我诈及血腥战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枭雄,依靠出众的智力及不屈的精神,团结尽可能多的朋友,打击并分化敌人,历经九死一生,最终成长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样的一个人,不可能因一个宗教领袖的短期会面而改变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
他之所以见丘处机,主要应该是两个目的,一是他已经老了,希望丘处机能给他长生不老药;第二个是他需要丘处机的声望和全真教的势力来达成尽快征服当时中国北部的土地和人民。
丘处机面见成吉思汗之前,已经连续婉拒了大宋和大金皇帝要求会面的要求,原因是他敏锐的意识到这两个国度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早晚会有覆灭的风险。全真教的未来只有寄希望于新兴的霸主——蒙古帝国的承认与扶持才是正道。为此,七十多岁的丘处机才不远万里,从东亚的山东到西亚的撒马尔罕面见成吉思汗。
通过这次会见,成吉思汗没有得到灵药,但得到了全真教在华北的支持,而丘处机得到了掌管天下道教的权力,使全真教磅礴发展,可谓各得其所。
蒙古当时最普遍的信仰是萨满教。在1206年召开了大忽邻勒台上,经过众位首领的推举,萨满教大法师阔阔出通过仪式,授铁木真予“成吉思汗”的称号,完成了“君权神授”的程序,这也是草原可汗合法性必不可少的一步。甚至行军打仗也离不开萨满巫师,“辛卯春正月,睿宗军由洛阳来会于三峰山,金人沟地立军围之。睿宗令军中祈雪,又烧羊胛骨,卜得吉兆。夜大雪,深三尺,沟中军僵立,刀槊冻不能举”。
除此之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在蒙古帝国自由传播,享受相同的待遇。因此,丘处机即便有劝说的行为,一言止杀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虽然他后来通过招收信徒的方式保护了两三万人的生命。
这次历史性的会面,这篇文章的主角耶律楚材先奉命起草了诏书,后因需要翻译和文书,成吉思汗与丘处机的对话由耶律楚材记录下来,称为《玄风庆会录》。
丘处机与耶律楚材的初次相见是很友好的。甚至丘处机都感到一丝意外:“久闻湛然(指耶律楚材)遵从释教,夫释道二教素相攻嫉,政恐湛然不相契合,岂意厚待如此,真通方之士也。”答:“三圣人教行于中国,岁远日深矣。其教门设施,尊卑之分,汉唐以来,固有定论,岂待庸人俗士强为其高下乎?”
耶律楚材对中原的宗教文化是持相对客观的态度,儒释道在他眼里都是圣教,并没有因为他自己是更倾向于佛教就对道教徒恨意满满。丘处机滞留在撒马尔罕期间,两人之间有很多诗歌唱和,关系一度很亲密。当然,后来他与全真教的关系恶化了,至于什么原因后面会讲到。
耶律楚材辅助成吉思汗和窝阔台平定四方,功勋卓著,长子耶律铸出任汴梁经略使。耶律楚材忠言直谏,自知得罪皇后,请旨前往河南宣抚,皇后准奏后,耶律楚材带了次子耶律齐、三女耶律燕迳来河南避祸。耶律楚材本是辽国遗民,辽被金灭后,决意辅助蒙古攻金。完颜萍是金国遗民,金被元灭后,一心追踪刺杀耶律楚材。完颜萍三次行刺,均被耶律齐所阻,终于为其侠义所动,与杨过、陆无双等人联手对付恶魔李莫愁。按:“杨过道,别叫我杨爷。你今年几岁啦?完颜萍道,我十八岁,你呢?杨过道,我也是十八。”又按:“此时正当月尽夜,星月无光。”
——《神雕侠侣》
成吉思汗的近臣,预言家、通译与星象官
2
历史上耶律楚材家族长期担任金朝的高官,并没有谁因为辽朝被金所灭而投奔蒙古。相反,当成吉思汗说:“辽与金为世仇,我帮你报仇了。”耶律楚材的回答出乎他的意外:“臣的祖父以来皆北面事金,既为臣子,又怎敢怀二心,仇视君父?”汴京陷落时,耶律楚材的兄长耶律善才有他的担保,本来可以带着一家老小随蒙古军北归好好过日子,但他拒绝了,投水自杀为金朝守节。
蒙古帝国与金朝的战争长时间进行,过程非常残酷且反复拉锯的。因战争死亡的人尸横遍野,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掩埋,腐烂的尸体造成瘟疫肆虐,又使活着的人染上疾病而死亡,人口大为减少。
帝国军队过处,在抢夺金银财宝和烧杀掳掠的同时,蒙古贵族、汉地世候抓获了很多百姓作为“驱口”,地位等于奴隶。这里除了优待宗教人士,普通百姓、懂技术的工匠、曾经有文化和社会地位的儒士都无法避免的进入“驱口”的行列。长期战争使生命凋谢,民不聊生,经济衰落,文化凋敝,糟糕的情况在金朝覆灭之前,都没有太明显的改变。
耶律楚材是辽朝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他的家族绵延历经辽金二朝,多为贵族豪门,文脉不断,汉学深厚。他父亲耶律履是金朝宰相,临去世前一年喜得“耶律楚材”。据说因其善于卜卦,为他取了这么一个颇有深意的名字。这就有了一个神秘色彩,好像他生来就是应该投奔蒙古帝国的人。
但据学者考证,耶律楚材小时候更可能叫耶律楚才,他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分别叫辩才与善才。著名文学家元好问为他父亲及兄长题写墓志铭时,多处将名字写成耶律楚才。宋子贞为楚材题写神道碑时,可能受他儿子耶律铸的授意将名字改成耶律楚材,以制造由金投蒙古是来自上天授意,这种为尊者讳的手法从古至今并非罕见。
除家族显耀之外,耶律楚材为成吉思汗赏识的原因主要有几点。
一是耶律楚材精通汉学,担任大汗的必阉赤,起草及翻译文书,也可以干临时性的口语翻译。因大汗的文化水准不高,不大识字,更不要说是汉语。
二是因为其家传绝技,精通占卜之术“自天明下诏,知我素通蓍”担任天文、星象、历法等的官员。萨满教信仰深厚的成吉思汗对占卜之类的技术深信不疑,时常自己烧骨头来预测吉凶,但这事还是要靠专业人员。1219年夏,成吉思汗整顿大军西征,在祭旗的当日,忽然天降三尺雨雪。蒙古贵族大多认为是不祥之兆,大汗因此烦闷不已。耶律楚材解释道:“玄冥之气见于盛夏,克敌之兆。”次年冬天打雷,大汗问兆头?回答:“回回国主当死于野。”1222年8月,天空出现了一颗长长的彗星,楚材说:“金宣宗快死了。”这些种种预言“后皆验之”,显然是“猜”准了。
三是在交通要冲塔刺思城屯田,恢复当地的经济。这很可能是他的主意。成吉思汗对文化程度高,办事稳当机敏,关键时候还猜得准吉凶的楚材十分喜爱,曾经指着他告知后来得登大位的窝阔台汗:“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以聚敛财富之名,行挽救生命之实
3
成吉思汗去世,拖雷监国两年后,按大汗遗嘱召开“忽邻勒台”大会。经过连续四十几天的商议,在耶律楚材的提议下,拖雷与察合台同意按其占卜的吉日拥立窝阔台。“察合台拉着右手,拖雷拉着左手,叔父赤金抱着腰,把他扶上了合罕的大位。”因拥立有功,耶律楚材进一步得到了新任大汗的重用,为他推行儒家“致君利民”理想提供了便利。
他将急需完成的一些事项“便宜十八条”禀告给窝阔台汗,主要内容是平衡地方官员恣意妄为的贪暴行为,判死刑的必须申报批准后才能执行。窝阔台大部分愿意采纳,除了送礼一项“彼自愿馈献,宜听之。”事实上,送礼的人往往借此得到了大汗十倍乃至数十倍的奖赏,而且还以此敲诈百姓,谋取私利。
作为儒生的一员,他推崇古儒理想状态的“三代之治”,具体内容含“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劝农桑、省刑罚、薄赋敛、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等。但这个理想大多无法实现,统治者主要目的是征服更多的土地,取得更多的财富及人口,很难理解这个读书人的设想。
蒙古帝国建立初期,很多地方的官员横行不法,燕京留守石抹咸得不(契丹族)更是杀人盈市。耶律楚材知道消息后,上报此时监国的拖雷“请禁州郡,不得擅征发,判死罪者必须上报,违令者死”,于是贪暴之风稍微收敛。
窝阔台登基时,各地的属下很多人无法及时赶到,按草原传统将被处死。耶律楚材建议:“陛下初登宝位,愿无污白道子。”蒙古人崇尚白色,是吉祥的颜色,可能是摩尼教的影响,这些人因此免死。
出于对农耕地区的歧视及不解,大汗身边的近臣别迭曾主张:“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这种主张虽说不一定实行,但确实是很可怕的苗头。耶律楚材劝说:“各类军需依赖农业地区提供,如果处理得当,则银、绢、粟等物品可源源不断地输入军中。”大汗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命他负责燕京等十路的课税。
耶律楚材明显减少了蒙古军屠城
1231年,蒙古军将要南征。耶律楚材先请求不要杀戮当地百姓,可以让他们种植葡萄,开采金银矿产等,为皇室增加财产。次年初,很多人因战乱都逃往山林洞穴躲避。窝阔台汗下诏:“逃难之民,若迎军来降,不要杀戮他们。”有些贵族反对:“逃民们急则降,缓则走,恐为敌所用...完全杀掉为好。”耶律楚材请求制旗数百面发给逃民,让他们到蒙古控制的州郡去种田,因此而活下来的人不可胜数。
1232年3月,三峰山战役后,金朝灭亡只存在时间问题。窝阔台留下速不台围攻金朝汴京,双方均死伤惨重,战争持续到次年4月才得以结束。城破前,速不台请求窝阔台准许大规模屠城。耶律楚材随即上奏:“将士们所争者,土地和人民,今得地而无民,又有什么作用?”窝阔台踌躇不决,楚材接着说:“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及官民富贵之家,皆聚于城中,杀之则一无所得。”窝阔台随之下令:“唯完颜氏不赦,余皆赦免。”就这样,汴京军民约一百四十七万户人免除了一场生死劫难。
此后,蒙古征伐各地都以此事作为范例,因战争而生灵涂炭的悲剧也大为减少。其后,凡是遇到关系到百姓生命的事情,他大多能有办法劝窝阔台回心转意。
“三代之治”可望而不可即
4
作为一名有契丹皇室血统的人,耶律楚材与汉族儒生不同。首先是华夷之辩,他认为天下有德者居之,只要愿意遵行儒学,即使少数民族一样可以说是华夏正统。
这种思想在辽朝已经开始,时有宋朝为南朝,辽朝为北朝的说法。金朝成立后,因南宋称臣,金世宗甚至想取代宋朝成为华夏正统王朝,“我家辽宋之主,居天下之正”,显然已经以正统王朝自居。其后,金章宗和金宣宗两朝更是兴起德运之议,为正统地位大造舆论。
而民间的很多汉族士大夫也发表了类似言论。文坛领袖赵秉文认为“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进中国,则中国之。”他甚至称呼南宋为“岛夷”、“蛮夷”。这时金朝的儒士许多已经开始放弃曾有的华夷之辩,认同少数民族统治的合法性。
到蒙古强大后,耶律楚材认为其具有一统八荒的实力,又能公天下之心,行中国之道,也将成为华夏的正统王朝。如果说对金朝,他还有惋惜之情的话。对宋朝可以说是轻蔑的态度了,他曾经在诗中写道:“背约绝邻好,兴师借寇资。悬知丧唇齿,何事撤籓篱。失地人皆怨,蒙尘悔可追。”认为宋朝背弃已达成的长期盟约,而与金朝签订海上之盟夹攻辽朝的行为很可耻,靖康之耻和宋皇室南迁都是咎由自取。
金朝灭亡后,蒙古就着手制定降服宋朝的战略,但宋朝却先动起了手。1234年,南宋仓促发起“端平入洛”,并连续收复三京,随后因粮草物资的补给不足,为蒙古军所击败,随即拉开了近50年的宋蒙之战。
耶律楚材是支持征宋的主要人员之一。当时南宋的消息:“鞑相楚材曾上平南之策,与王檝议不和。”这个王檝是主和的,曾经连续五次来往宋蒙之间调停。最后,王檝因为议和不成,忧虑成疾,死在了南宋。
耶律楚材曾对南宋使臣倨傲的说:“你只恃着大江,我朝马蹄所致,天上,天上去;海里,海里去。”认为南宋的时日不多,将会被帝国的铁蹄轻易踏碎,蒙古将会成为华夏正统。但这一天他并未能看到,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陷落,1279年崖山之后,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沉入海底,看似脆弱的南宋才咽下最后一口气,而这已经是耶律楚材过世35年之后了。
他推崇古儒的理想社会“三代之治”,对尧、舜、禹、汤等圣主十分敬仰,又以孔子为帝王师“宣尼万古帝王师”,把建设大同社会为终极目标,希望蒙古大汗成为尧舜。他学道从政的主要目的是“致主泽民”,说“行道泽民,亦朴之素志也”,认为读书人学习儒道不能只为自己,要让大汗变成尧舜一样的君主,要把人民变成尧舜治下的人民,如果还有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没有受到尧舜之君的恩泽,那就是士大夫的耻辱。他幻想经过努力,蒙古大汗们能像尧舜一样贤明,人民能像西周成康之治一样的安居乐业。
“仁”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耶律楚材认为蒙古征伐过程中有太多杀害无辜的情况,这就更需要强调“仁”的思想,以达到“厚德深仁四海施”的目标,重视礼乐的教化。
汴京攻陷后,他开出的名单中就有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找到后封衍圣公,建孔庙。又召耆宿硕儒进讲东宫,“由是,文治兴焉。”他本人除了诗歌文章之外,对古琴十分喜欢,曾师从两个当时著名的琴师,习得上百首古琴曲,认为这是对个人的修养大有裨益的行为。
耶律楚材去世后,被政敌攻击贪污受贿,但查抄家产时,没有金银财宝,只有大量书籍和几张名琴。太原路的两个汉人官员因为受贿被免职,窝阔台对儒家的教育质量产生疑问。耶律楚材辩护:“三纲五常之教,有国有家者莫不由之,岂可因一人之过,使万世常行之道废于我朝?”
十路税赋的成功征收使窝阔台汗很满意,耶律楚材除了继续汉语文化圈的文书工作,又被任命为中书省下负责原金朝地区的财务和行政,因此南宋和朝鲜都称他为宰相,朝鲜曾经在为大汗准备礼物的时候,另备了一份给耶律楚才。而原蒙古地区与波斯地区的人却几乎不知道耶律楚材,主要原因是管辖区域和语言系统不同。
耶律楚材的上司是畏吾儿人镇海,但蒙古帝国的官僚系统并不是很成熟,个人想发挥作用更多取决与大汗的亲密程度,作为近臣的耶律楚材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因此完成不少事业。
有人提议蒙古帝国印制交钞,楚材建议吸取金朝教训,不要滥印滥发,以规避不良后果。他对窝阔台汗讲到,金章宗将纸钞与铜钱同时使用,地方衙门一般给老百姓纸钞,从老百姓手里收铜钱,后来纸钞越来越不值钱,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人民越来越穷困,朝廷的收益也越来越少了。他建议印制交钞不要超过一万锭,得到准许。
设定汉地的赋税,每二户出丝一斤,上缴朝廷;五户出丝一斤,给蒙古王爷及功臣使用。地税,每亩下田二升,中田二升半,上田三升,水田每亩五升;商税,三十分之一;盐税,四十斤盐交一两银子。大臣们都认为太轻了,楚材解释道:“经验说明税在将来会随着时间越来越重,今天说来已经定的过重。”结果,没实行几年,蒙古帝国开支增加,就将税率越加越重,一些临时性的特殊税也加了进来。
窝阔台汗及王公大臣经常把现金给斡脱商人投资,而商人们放高利贷,利息一年就达到本钱,很多人因此家破人亡。商人有时以大汗或王公们的货物被盗窃之名敲诈百姓,百姓害怕官府只能给钱。面对过分的盘剥,不少百姓为了能活下去,被迫成为王公贵族的奴仆。
窝阔台对耶律楚材并未十分重用
用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为打造儒家模式的政府,楚材建议用科举制度来网罗儒士为国效力。得到窝阔台的同意后,在宣德州举行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如果儒者是俘虏或者奴隶(驱口),也必须参加此次考试,如果主人不让他参加,那就处死主人。后来考试出来四千三百人,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奴隶。但后来这些人只有少数派到了实际工作岗位,蒙古人并不想把华北的行政权力交给当地人。
1239年,窝阔台汗任命畏吾儿商人管理华北财务,并尝到了税收额大幅上升的甜头,但这是以百姓的损失为代价的,税收从原来的二万二千锭提升到四万四千锭,耶律楚材力争不得,此渐渐淡出权力中心,直到1943年悄然离世。
以禅宗为根基的三教合一
5
耶律楚材自小倾向于佛教,“予幼而喜佛,盖天性也,偶有所得,颇自矜夸。”特别是在禅宗上下了很大功夫,他的思想内核无疑是禅宗打造的。他早年与云门宗圣安寺的澄公禅师学习,后来在他的指引下,又师从曹洞宗的宗师万松行秀刻苦修行。
万松行秀是金蒙两朝很多达官显贵的老师,声望极高,儒、释、道皆通。一次,金朝皇帝赐给他二百万钱,使者要求行秀跪着接旨。行秀回答说:“出家儿安有此例。”无论使者怎么威逼胁迫,他依然站着听完了诏书。
蒙古帝国进攻金朝燕京的时候。二十七岁的耶律楚材在万松行秀门下进行了三年的闭关修行,过着“执菜根,蘸油盐,饭脱粟”的日子,无论三九严寒还是三伏酷暑,每一天都废寝忘食的参禅,取得明显成效。“受显诀于万松。其法忘死生,外身世,毁誉不能动,哀乐不能入。湛然大会其心,精究入神,尽弃宿学,冒寒暑,无昼夜者三年,尽得其道。”因此,万松行秀将他收为及门弟子,并授法号从源,称湛然居士。此后,终其一生耶律楚材都以禅宗为傲,大力宣扬禅宗,用狂热来形容也不算过分。
北京西四的万松老人塔
耶律楚材的年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成了多数上层人物的时尚。佛教进入中国后,与儒、道两家互相碰撞融合,引进老子和孔子的学说解释佛学,在唐代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禅宗。唐武宗灭佛后,生存力更强的禅宗几乎是一家独大。
耶律楚材所学的曹洞宗与儒学结合的更为紧密,用“君臣五位”来解释修学境界,提倡“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修己行孝,以合天心”。禅宗对儒学心性的探讨渐渐影响到儒家理学的生成与发展。到宋朝程朱理学的时候,吸收了佛教华严宗的“理”、“事”等概念,照搬禅坐、修心等等方法。至于陆九渊一派的心学更是直接将禅宗的所谓精髓融进学说之中,提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以至于被朱子一派攻击为狂禅,其后学说虽没有理学兴盛,但传承不断,到明朝又为王阳明发扬光大。
道教在外丹的道路受阻的情况下,也开始转向对内在心性的探讨,针对禅宗的“见性成佛”提出“性命双修”等对策。全真教开山鼻祖王重阳更进一步,提倡“太上为主,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三大经典分别是道德经、心经和孝经。
耶律楚材对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定位是三圣人,认为“三圣人之教皆有益于世”,“夫子之道治天下,老氏之道养性,释迦之道修心。”但他信奉的是早期的道家学说,对丘处机见成吉思汗时说“林灵素梦中携宋徽宗游神宵宫”的神话,在他看来就是欺骗。
当耶律楚材看到佛教寺庙和儒家孔庙被全真教拆后改建为道教宫观的情况后,更是非常愤怒,以至于在西游录里列出长春真人丘处机的十条罪状或问题。他对神游天外、画符治病等道教法术是持轻蔑的态度,认为“全真、大道、混元、太一、三张,左道之术,老氏之邪。”与老庄之道已经不是一路了。
耶律楚材对理学也持批判的态度,原因不是思想问题,更多的在于程朱理学借鉴了大量的佛学内容后,反过来攻击佛教的做法很不满。当时批判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李纯甫,与耶律楚材同属万松门下,在所作的《鸣道集说》中对理学进行了很直接的揭露,列出从唐代的李翱开始到宋代诸儒关于佛老学说的评语,一一进行批驳,进而纠正这些不实之词。耶律楚材对这位同门师兄的《鸣道集说》大加赞赏,称“先我著鞭”,欣然为其做序,言辞同样激烈,中有“廓万世之见闻,正天下之性命。”
他们的老师万松行秀认为:“吾门显学,何愧于《大学》之篇哉!”佛教不只能治心,也可以用来治国。耶律楚材推崇的是孔孟时代的儒学,作为经世致用,至于内心的哲学思维,他是严格遵循禅宗的。他对佛教的新兴教派也进行批驳,特别将糠禅(头陀教)斥之为“糠孽”。
对信仰全真教、理学和糠禅的朋友,耶律楚材经常进行劝说甚至讽刺,听劝的人往往会得到他的赞扬,不听劝的人也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友谊。不过,这些只是学术上的争论,并没有进行政治迫害,算是言论自由吧。
他的儿子耶律铸则与他大异其趣,信仰全真教,甚至在1255年居中调停佛道第二次辩论的主要参加者兴国寺主持福裕和全真派掌教张志敬的关系。耶律铸在追悼父亲的诗中写到“鹤驾知何处?仙游阅古今。英灵千载气,松柏一生心。白日寒空色,苍天更慕阴。志终申不得,遗恨海长深”。
“志终申不得,遗恨海长深”点出了耶律楚材很多志向无法完成,这首先来自于他的地位不够,严格来说不是中书令,手中的权力不足以推行他认为的理想制度,且推行的财务政策没有多久也因为畏吾儿商人的竞争而中断。他能做到自己廉洁,但不能保证王公贵族都廉洁,何况最大的犯法者是窝阔台汗,这种状态下,悄然离世无疑是上天给好人的一个回报。
参考文献: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
耶律楚材《西游录》
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
傅海波(德) 崔瑞德(英)《剑桥中国辽金夏元史》
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
宋濂《元史》耶律楚材传 元太祖传 元太宗传
脱脱《金史》
多桑(瑞典)《多桑蒙古史》
佚名《蒙古黄金史》
刘晓《耶律楚材评传》
衫山正明 《蒙古帝国的兴亡》
余大钧注释《蒙古秘史》
|